眼下正值教辅、教材文化用纸销售旺季。南漳县华海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华海纤维)厂区门口,悬挂着外省车牌的货车排成长龙。
这家印刷用纸细分领域的企业,专注于教材纸、防近视纸、抄本纸这些看似寻常的产品,将“一米宽”领域掘至“百米深”。
今年以来,南漳县认真落实省、市“新春第一会”工作部署,系统谋划、整体推进“两资三能”工程。“我们以‘立项争资、招商引资’为抓手促进有效投资,以‘达产释能、技改提能、强链聚能’为牵引促进投资有效,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。”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说,核心目标之一,正是培育更多像华海纤维这样,能在细分领域掘进“百米深”、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市场领跑者。
政企合力闯蓝海
华海纤维的前身是南漳县造纸厂,资源掣肘、投资失利曾让企业步履维艰。2003年,一场关键性的改制为企业注入新的生机。
“2000年前后,国内造纸行业经历残酷的洗牌,‘大浪淘沙’之后,造纸企业十不存一。”华海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安乡回忆,“竞争残酷,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。生死存亡之际,南漳县委、县政府及时伸出援手,组织我们外出学习,真金白银补贴,鼓励我们大胆技改创新。”
在政府强力助推下,华海纤维果断调转船头,锚定差异化发展——专注教辅、教材文化用纸这片蓝海。
2005年,华海纤维全面淘汰落后的麦草生产线,引进当时先进的“纸张脱墨”技术。这项技术让他们攒下了周边500多家稳定客户,敲开了知名期刊的大门。
市场开拓,靠的是拼劲和诚信,华海纤维销售团队曾连续三年跑遍周边省份。“快过年了,江西出版集团急缺一捆纸。利薄量小,其他供应商不愿送。我们二话不说,顶着大雪连夜送达。”周安乡说,这份“雪中送炭”的情义换来了对方老总的一句:“以后我们的纸,你们包了!”
站稳脚跟后,华海构建了缜密的营销网络——客户分级管理、聚焦核心区域、开拓东南亚、灵活搭配代理与直销……一张高效响应的销售大网由此铺开。
循环经济绿生金
走进华海纤维的生产车间,天然杨木经过蒸煮、制浆、抄纸、压榨、烘干等自动化流程,一卷卷防近视纸快速下线。“我们用自然光模拟技术,亮度达标;添加食用级淀粉,温和安全;荧光剂零检出。从原料到成品,全程可溯源。”公司副总经理薛超介绍着产品。
这份对“纯净”的追求,源于一场深刻的警醒。2010年,一场环保不达标曝光事件,给正在发展快车道上的华海纤维带来深刻警示。“教训深刻!不重视环保谈发展,就是短视自毁。”周安乡坦言,这暴露了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对绿色升级的投入不足。
面对挑战,南漳县政府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、架设专用高压线路,为华海纤维环保升级奠定了关键基础。从更新改造高耗能的化浆生产线,到引进能效提升3倍的磁悬浮真空泵;从实施锅炉超低排放改造,到推进重点装备节能降碳……十余年来,华海纤维在环保技改上累计投入超2亿元。
“环保技改效果是立竿见影的,每月省下来的成本就超过100万元。”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朱大竹以“蒸汽循环利用”为例介绍,公司采用三段通汽集中回收,全部回用到生产中;造纸产生的污泥,回收后成了制砖的好原料;处理杨木产生的木屑,打包送给香菇厂;污水厌氧处理时产生的沼气,集中回收烧锅炉。
这套“榨干吃净”的循环经济模式,不仅实现了资源再生、变废为宝,降低了原料消耗,提升了经济效益,更大幅削减了废弃物排放,有效控制了污染源头。“这些循环利用项目,每年能给公司带来超过800万元的直接效益。”朱大竹介绍。
“如今,企业敞开大门,随时可以接受环保检查监督,这就是技改给我们的底气。”周安乡说。
链主带动上下游
在襄阳市鑫趵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,华海纤维生产的环保纸正变成彩色教辅书。该公司董事长唐文露拿起一本刚印好的教辅书说:“我们60%的印刷用纸都是华海纤维生产的,我们两家公司距离近,物流和采购成本每年能节省100多万元。”
华海纤维壮大了,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跟着发展起来。
在南漳经济开发区,鑫趵、金彩峰等5家印务公司扎堆落户,20多家本地印刷企业发展壮大;万豪包装用华海纤维的特种白卡纸做高端包装盒,产品销到了一线城市;九集镇的钙粉厂为了满足华海纤维的高标准,把矿石磨成了“面粉”,现在不仅供华海纤维,还销售到了省外。
产业的链条,从车间延伸至山林。为响应南漳县“绿满南漳”行动,华海纤维推行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保障原料供应,实现“林浆纸一体化”可持续发展。在襄阳、十堰等地,华海纤维通过订单合作、提供种苗和技术,引导扶持农户发展无絮速生杨种植,建立原料林基地超30万亩,带动数千户林农增收。
“以前种庄稼看天吃饭,现在跟着华海纤维种树,公司包技术、包回收,年收入稳定。”南漳县城关镇林木种植大户雷明笑着说。近年来,华海纤维林木种植、管护、采运各环节,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,让“绿了山头,富了口袋”成为现实。
近年来,华海纤维紧盯占成本大头的制浆“牛鼻子”,与湖北工业大学联合攻关,在国内率先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片预处理生产线,提升了原料利用率和纸浆质量。
如今,华海纤维步履不停,正为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深挖潜能。
国债资金助技改
“技改之前,公司日用电量约30万度,每年电费支出6000余万元,占生产成本的20%,其中制浆是耗电量最大的生产环节。”薛超坦言,“资金投入太大,不知多久才能收回成本,想改但又不敢改。”
去年10月份,在南漳县政府全力争取下,华海纤维入围国家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的绿色制造示范工程,成功申请到2200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。
有了资金支持,华海纤维坚定了技改的决心。今年2月15日,“制浆系统先进设备更新及数字化节能降碳改造项目”开工,同步引进138台套智能化装备。
“目前,此项技改项目已经推进至80%,以前每天22小时生产的纸浆量,技改后仅需6个小时即可完成,预计每年能节约1900吨标准煤,能效提升24%。”薛超介绍,技改完成后,会进一步降低成本,提高产品质量,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预计年新增产值1亿元。
华海纤维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、日拱一卒,凭借持续创新,将“一米宽”领域掘至“百米深”,成为行业标杆。
本期策划:刘俊 陈月林
本版文字:通讯员 陈月林 张恒瑞
本版图片:全媒体记者 谢勇 通讯员 叶启合 杨澳 江漫
《襄阳日报》(2025-08-066版)
编辑:张紫悦
审核:罗安 终审:杨潇